斯坦福教授总结出的顶级VC的思维模型
如果你第一次买彩票就中了头奖,人们或许会说你走运。但如果你下周再买一次,又中了头奖,人们估计会说这里面有问题了。
但在投资世界里,有这么一群人,他们年复一年地中头奖。
红杉资本投出了苹果、谷歌、WhatsApp。a16z押中了Facebook、Airbnb、Instagram。Greylock Partners拿下了领英、Dropbox、Airbnb的早期投资。
这就不仅仅是运气那么简单了。
金融学领域有个术语叫Persistence(持续性),意思是能不能重复成功。
在整个投资宇宙里,持续性是最稀缺的东西。股票投资做不到,对冲基金做不到,房地产投资也做不到。
唯独风险投资(Venture Capital,简称VC)这个角落,持续性存在了整整50年。
斯坦福商学院的Ilya Strebulaev教授研究了20年风投行业,最后得出一个结论:顶级VC不是在赌博,他们其实有一套完全不同的决策系统。
他把这套系统命名为风险投资思维模式,也就是Venture Mindset。
这套思维模式违反直觉,挑战常识,但解释了一个关键问题:为什么美国市值前十的公司里,有六七家都是风投支持出来的。
第一条原则,也是最反常识的一条:本垒打(Home Runs)重要,三振出局不重要。
换句话说,VC根本就不在乎失败多少次,也不在乎每次失败亏多少钱。
他们只关心一件事——成功的时候能赚多少?
Strebulaev的研究显示,平均每20个项目里,只有1个能成为本垒打。剩下19个,要么平平淡淡,要么血本无归。
但就是那1个成功的项目,足以覆盖所有损失,还能带来巨额回报。
投1块钱进去,拿100块钱出来,这就是所谓的100倍回报。
美国有个失败博物馆,里面陈列着各种失败的产品。有个叫Juicero的榨汁机,能即时榨出新鲜果汁,听起来很酷,拿到了VC的投资,最后还是黄了。
按传统公司的逻辑,投了Juicero的经理人早该被炒鱿鱼,毕竟亏了上千万美元。
但吊诡的地方来了——投资Juicero的那些VC,恰恰是硅谷最成功的投资机构。
Strebulaev发现:最成功的VC基金,失败率反而更高。
他们比普通投资人失败得更频繁,亏得更多。但这不影响他们成为赢家,因为那些本垒打项目的回报,足以碾压一切损失。
这背后的逻辑是什么?实验。
要打出本垒打,你必须不断试错,快速失败,然后再来一次。
第二条原则:走出四壁。
VC很少待在办公室里等项目上门,他们会泡咖啡馆,逛展会,主动出击找创业者。
硅谷有一家著名的风投公司就开发了一个叫Early Bird(早起鸟)的算法系统,专门监控苹果应用商店里那些排名突然飙升的App。
某天,系统开始疯狂预警,有个从没听说过的App正在霸榜。
而那个App叫WhatsApp。
红杉的合伙人只知道这家公司在山景城,一个有五六万人口的硅谷小城。然后他们做了一件疯狂的事,在山景城挨家挨户敲门,花了好几天,终于找到了WhatsApp的创始人。
说服他接受投资后,没过多久,Facebook以190亿美元收购了WhatsApp。
而那笔投资回报,也成了红杉历史上的经典案例。
而这就引出第三条原则:做好充分的准备。
19世纪法国科学家巴斯德说过一句话:在观察的领域里,机会只眷顾有准备的头脑。
运气会降临,但你得能看见运气,抓住运气。
顶级VC的脑子里有完整的模式库,看到一个创业项目的头30秒,就能判断它属于哪个类别,对标哪些公司,关键风险在哪里。
这种瞬时决策能力,来自成千上万次的复盘和学习。
第四条原则:说100次不。
Strebulaev发现,顶级VC每投一个项目,平均要拒绝超过100个机会,所以必须学会高效地说不。
关键在于怎么说。
VC用了一个两车道系统:快车道和慢车道。从100个项目筛到10个,走快车道;从10个筛到1个,走慢车道。
核心是尽快缩小漏斗,然后在最后阶段精雕细琢。
快车道的秘诀是问一个反向问题:我为什么不该投这个项目?
加一个不字,整个决策过程就变了,你会主动寻找风险点、漏洞、不合理的地方,筛选效率会高得多。
很多创业者以为,不认识VC就没戏,但Strebulaev和他的学生做过一个实验:创造50个虚假创业公司,每个公司配4个虚假创始人,建网站、写简介、编故事,然后给真实的投资人发18万封cold email。
如果邮件写得足够好,积极回复率能达到六分之一到十二分之一,这个数字真的不算低了。
秘诀在于下面三条👇
第一,VC投项目,首先看人。
他们最想知道的是:为什么是你?你凭什么是这个领域的最佳人选?
所以写邮件的第一段必须写你自己,先说清楚你是谁,你的背景为什么让你成为这件事的不二人选,不要上来就讲商业模式、市场规模、价值主张,
第二,短,两段话最多。
你需要在第二段写你要解决的痛点,以及为什么这个痛点重要。
注意力是最稀缺的资源,VC每天收几百封邮件,没人有耐心看长篇大论。
第三,必须反复打磨到完美。
写完之后,先发给朋友,让他们挑刺,改到自己都觉得完美了,再发给真正的投资人。
你只有一次机会,VC看到你的邮件不感兴趣,基本上就是终局。
他们的核心问题是:我为什么要花30分钟了解这个人或这个项目?
如果把这套风投思维浓缩成一句话,大概是:在高度不确定的世界里,不要用确定性思维做决策。
传统思维追求稳妥,避免犯错,每一步都要算清楚投入产出比。
这套逻辑在成熟行业、可预测环境里没问题,但在创新驱动、快速变化的领域,这套逻辑会让你错过所有本垒打。
风投思维是另一套系统:追逐极端回报,拥抱高失败率,主动出击而非被动等待,快速筛选然后深度押注,把失败当成学费而非耻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