来上海旅游的朋友,我带她去吃面,她眼睛瞪老大。
“什么?上海人爱吃面?”
其实在某点评网搜上海的“咖啡馆”只有四万多家,而“面馆”有七万多家。
普通上海人不喝咖啡的有很多,但中午一定要去楼下那家吃惯的面馆吃碗面,开心的时候还要点块炸猪排,蘸辣酱油吃。
本帮面馆是上海人的食堂,来上海旅游不该错过它,就像去重庆要吃小面,去长沙要嗦粉一样。
价格经济、花头多、极具本地基因。
今天这篇,是上海本帮面馆攻略。
我们列出几家具有代表性的面馆,全篇无广告,纯纯是平时爱吃的。
在上海工作,中午想不到吃什么,就吃本帮面。
来上海旅游,想感受普通上海市民的生活,就吃本帮面。
上海籍的明星多,日常也爱吃面,动不动就会吃到明星同款。
本篇包含:
本帮面顶流人气排队王
最“毒”面馆
平价米其林推荐面馆
争议多,却门庭若市的面馆
说到本帮面,我先简单讲讲什么是本帮,本帮又是什么味道的。(嫌啰嗦不看的直接往后拉看面馆推荐)
本帮菜原本指本地菜的意思,有本帮无锡菜、本帮杭州菜、本帮上海菜。只是上海的文化强势,本帮菜渐渐变成了上海的专用名词。
一个冷知识:“本帮”原本指的人群,并不是指住在中心区域(比如南市区,而现在已经没这个区了)的上海老一辈移民,而是祖辈都住在上海周边郊区,真正意义上的“本地人”。
本地人体力劳动多,饮食习惯较为粗糙和重口味,后来随着时代变化,人口流动,本帮菜变成了上海市民菜,在精细程度和口味上都有了改良,兼容并蓄,融合了苏、锡、宁、徽等地区的饮食风味。
一个显著特色——浓油赤酱。
浓油指的是用植物油或动物油让菜肴油润有光泽,还能增加香气和丰富性;赤酱是指用酱油、糖等调料来让食物上色且滋味浓郁复合,具有色、香、味俱全的美食属性。
外地人如果吃不惯本帮面,十有八九是因为甜。
对于不爱甜口人来说是砒霜,而对于喜欢甜口的人来说就是灵魂之笔,甜得灵妙,缺了反倒无聊。
在上海吃面还有个特色和其他地区有所不同。
很多地方的人吃面重视面条,讲究硬度、粗细、弹性等等;而问上海人更在意什么?十有八九的人会回答你:浇头。
在浇头上开出花儿来,也是这座城市精致的一面。
当然,在上海这么卷的地方,面好浇头也好的面馆大把,好吃到让减脂期的人舍不得放下筷子,暴风吸入这唤起人原始欲望的诱人碳水。
🥢🍜话不多说,动筷子吧。
🏠沪西老弄堂面馆
📍定西路685号101
💰48
这家太火了,火到列出来会被上海人说“没创意”的程度。
他们家算是本帮面的顶流,几乎每个美食博主都要来拍一遍,而且流量都很好。
店里墙上贴着“我们是不是网红店,我们是真红店”。
客人从上海老阿姨到来打卡的年轻人都有,上海老饕总结一句话就是:味道口感都很稳当,没什么可挑剔的地方。
缺点就是,排队实在太长了。
他们有几家分店,我最喜欢去的还是离家不远的定西路店,它开在不起眼的弄堂边上,但酒香不怕巷子深,排起队来很壮观,根本不用担心找不到。
他们家的起家历史也有意思,这里就不多赘述了,只说口味。
蛤蜊猪肝面,水里游的、地上跑的,山上长的,汇聚在同一碗里。
不带壳的蛤蜊滑嫩鲜美,猪肝切得薄嫩,加上葱油和香菇的香,滋味丰富叠加在一起。
此时的浓油赤酱是不同食材之间的融合剂,拌面和浇头相互交融,暴风吸入,咀嚼起来幸福感溢出来(嘴角的酱记得擦一擦。
面的口感比较硬挺,咬下去有白芯,富有咀嚼的乐趣。配店家送的咸菜汤很舒服。
葱油拌面是本帮面的特色,他们家葱油的葱很香脆,拌一拌香气就飘上来了,葱油包裹住面条,根根分明爽滑。一口吸入,太香了。
他们的大肠面排名上海第一,不过我不太推荐,糊很厚,且味道有点不适。后面给你们推荐一家大肠做得非常好的面馆。
饭量大的人吃完还可以免费续面,而且面上来就有葱油。分享一个抠门吃饭技巧,可以点一份蛤蜊猪肝面,吃完之后续面,这样免费获得一份葱油拌面啦。
辣肉浇头是上海特色,除了本帮面馆之外几乎在外地吃不到。
不过辣肉也有门派:肉糜派、肉丁派还有肉丝派,甚至还有很多人为此能吵起来。而他们家很和谐,肉丁➕肉糜二者兼得,满足肉丁派和肉糜派不同喜好,双层不同口感。
肉丁油炸后再煮,肉感很既扎实又香,肉糜香软入味,各有各的好吃。其实没有谁是坚定的某一个派,常常是二者都爱而不能兼得,才不得不选一种,他们家满足了成年人的既要又要,客户心理拿捏到位,情绪价值拉满。
他们家的服务也很好,特别会给客人提供情绪价值,本来以为客人这么多,忙都忙不过来,哪有空理我们的需求,但他们在忙碌的时候还会主动亲切的问吃的怎么样?要不要续面?吃得惯吗?
有部分客人嫌甜,就建议他们下次来可以要求减糖,嫌油可以减油,或者加鸡毛菜。
即使不是太吃得惯,也会因为这里的亲切感再来。坐在弄堂吃面,听着周杰伦的歌(老板是周董粉丝,全是他的歌)吹着穿堂风,别提多舒服了。他们家有很多明星来吃过,也有剧组来这里包场拍摄影视剧。
🏠毒蛇面馆
📍分店多,就近吃
💰46
上面那家是口味板正的面馆,而毒蛇面馆是有棱角的面馆。
她们家响油鳝丝面大火现炒,调味是浓油赤酱的基础上撒上胡椒粉,加入蒜香,把面和浇头拌开,香气复合且澎湃,扁面看起来白软却不失嚼劲。
鳝丝只取中段,口感紧致弹牙。他家的调味在本帮面馆里独树一帜,有传统的滋味,也有大胆创新的口味。
比如这个辣蓬蓬猪肝拌面,辣蓬蓬是上海话,上海朋友说意思是有点辣。
很建议外地朋友点这个,我有个在静安区工作的外地朋友,第一次来吃了他们家的酱爆猪肝,觉得太甜了吃不惯,第二次来吃了辣蓬蓬,一口就爱上了。
口味香辣,猪肝没有多余的淀粉勾芡,快火爆炒,微微带一点血色,口感极嫩,锅气十足。实在忍不住用筷子速速拌开来,香气随着热气蒸腾往脸往鼻子扑来。
我被狠狠“袭击”,只好“正当防卫”地用筷子夹起面条来大口吃掉。边吃边感慨太好吃了。
傣珠凉凉面,看菜名以为是凉面,其实不是,还是现炒的,锅气依旧浓郁,有云南皱叶留兰香薄荷,我大爱。他们家把皱叶薄荷切细碎了和豇豆、番茄、猪肉沫同炒。
薄荷带来香气、猪肉末油润、番茄带来清酸和鲜味、豇豆带来清脆的口感,共同在嘴里演奏。
南乳炸猪排,炸猪排是上海受海派文化影响的美食,最早的炸猪排是面拖,现在常见的店为了迎合现代人的口味做出改变,裹上面包糠炸,他们家还增加了潮汕地区炸食物会用的南乳,色泽上更红润,滋味也更丰富。
我去的时候老板娘出去旅游了,看来她应该是去吃了不少好吃的地方,把吃到的美味融入了自己的本帮面馆。
我想在上海这座八方迎客的城市,口味多元和不断变化才是这座城市不变的传统。
🏠小陶面馆(嘉善路店)
📍嘉善路222号(近永嘉路)
💰38
很多人第一次来小陶吃面时不看时间,想着在上海寸土寸金的地段,下午五点去吃晚饭肯定没问题吧。结果来了吃了个闭门羹。老板说下午2点就停止营业了。
我也一样吃了闭门羹。
虽然不营业,但是他们在店里准备第二天的食材还要工作到晚上八点,接着回家睡个觉,凌晨两点再到店里准备第二天的食物。
我想来都来了那聊会天吧,我问在厨房的阿姨能不能凌晨来看她备餐?结果被无情拒绝,我提问题,被阿姨狠狠甩了臭脸“我能不能不回答你?”
但第二天我一大早来到面馆,阿姨看到我眼睛一亮,大笑着问我你吃什么?变得特别亲切,我回应她一个瑟瑟发抖的笑脸:我要大排汤面。
拌面和汤面价格不同,拌面贵一元,我看到台子上大盆的葱油我问她面汤有葱油吗?她说没有,就这点钱再给葱油不得亏死?
我坐在椅子上还犯困的时候面上来了,我喝了一口面汤,我被葱油和骨头汤的香气整精神了。
他们家的葱油有点太好吃了,脆,大,香。
他家的葱炸得特别脆,又有油香,不腻不糊嘴又有爆炸的香气,葱油是他们家的精华,也是我要一来再来的原因。
但我发现别人的面汤里都没有葱油,问她她才说私人请我(面汤葱油加一块钱,对于赚辛苦钱的店家来说每一分一毛都是大钱,我很感激)
大排和我的手机差不多大,猪排用工具锤打至纤维断裂,捶打得薄且大之后进行腌制,裹上面粉之后油炸再红烧。
口感扎实微甜有肉香。
他们家的面已经定制了二十年,几乎是开店开始就一直选择这一家工厂的这款面条。口感比较细软,白,碱水少。可爱的阿姨说碱水少一点还不是为了你们身体健康吗?希望你们吃的长命百岁。
不过拌面加上葱油会过分油腻,吃的时候酌情点,或者和老板说少油。
🏠大肠面
📍西藏南路686号南六1层107A号
💰40
这是我前面提到大肠做得非常好的面馆,吃到的时候我想我已经是走南闯北,吃过不少好吃的肥肠的人,怎么还会轻易被一碗肥肠面给惊艳到?
他们是一家经营三十多年的老店了,动迁后搬到现在的地址。依然有很多附近的居民经常跑来吃。
他们家的料足味美,大肠好吃是因为在选材上舍得下本,选择成本更高更好的大肠。制作中保留了大肠的脂肪又几乎一点异味都没有,吃起来不油腻,皮厚有弹性,内里软糯,每一口咬下去都是让人心肝乱颤的幸福感,感慨生而为人,我很幸福。
面条很干爽,底部是大肠的卤汁,甜咸口。口感是吃下来是最劲道的一家,断口很多偏生的白芯。感觉胃部消化能力弱的人吃完了会胃疼,可以建议让老板煮软一点。
到了饭点有很多人来排队,和我拼桌的是一位头发花白的爷叔。他说:“之前在这里上班经常中午来吃,吃了十几年年,现在退休了,偶尔就开车来吃,上海没有更好吃的大肠面了”。
🏠味香斋
📍雁荡路14号
💰32
这是一家米其林多年推荐的小面馆,早年破的很,近年来才像样了一些。
他们家主打的麻酱面,酱很香很厚很浓重,甚至直接拌和面条有点拌不开,吃口有点糊嘴,微微微辣,可以加点醋既能拌开还能让滋味多一种层次。
他们家的炸猪排是传统面拖猪排,炸得香甜,酥脆,肉感扎实。细细品味猪排本身,猪是好猪,泛着好猪肉甜津津的滋味,香气干净淳朴,就像90年代长得像林志颖的邻居哥哥,那么干净讨喜。
这么紧俏的店一个人来吃肯定要和人拼桌。和我拼桌的是一家上海人,女儿和父母一起来吃,女人说自己吃了四五十年,吃的是情怀和记忆。我看着她的顶多四十岁的样子一脸懵,她说她五十多了(上海女人果然会保养),她说小时候父母带着她来吃,她现在也带着自己的女儿儿子来吃。味觉记忆一代代传承下去。
🏠德兴馆(广东路总店)
📍南京东路街道广东路471号(近福建路)
💰67
这是一家百年老店,在1878年(清光绪九年)开张,他们家最出名的是焖蹄面,焖蹄是一种很废时间精力的美食。
雪菜焖蹄面,雪菜甜咪咪,焖蹄用的是猪前蹄,口感更紧致。用调料腌制后捆扎紧实,之后用竹笼蒸数个小时,之后冷却,等有客人点单的时候切大块放在面汤里。热汤融化猪蹄冻的胶质,在汤里缓缓化开,有种迫不及待的诱人。
用筷子轻轻一夹就酥得脱落,吃起来有肉香。
肥肉部分好润滑,像果冻一样弹润,放在嘴里让人放弃抵抗束手就擒的浑身酥软。
缺点是面的口感一言难尽,筷子夹起来黏在一起,碱的味道很重,但口感上却没有弹性,吃一口都黏在牙齿上,像洗澡的时候沐浴露冲不干净那么不舒服。
如果不想吃他们家的面可以买一块他们家的焖蹄回家切着吃,再去喜欢的菜场买一份自己喜欢的面条。
这一块买回家,我能想象往后一周的日子我会多开朗。
🏠220辣肉面馆(淮海东路店)
📍淮海东路45号东淮海国际大厦(近云南南路)
💰31
他们家最早的店开在220公交车终点站隔壁,食客习惯叫它220,于是索性就叫了这个名字。
他们家的辣肉是肉糜派,肉是手工剁的,还会有一些肉丁。
他们家的辣肉经过几个小时的焖烧入味,瘦肉比例较高,不肥不腻,带着爽辣红油带一丝甜味一起吃,喷喷香。面条爽滑,有韧劲。
它的辣在上海属于重辣,超乎意外的辣,但在川渝等地区只能算微辣,而在广东来说就要热气了。(自行斟酌一下辣度能不能接受哈
🏠逸桂禾面馆
📍西藏南路686号南六广场1楼107B号
💰107
这是一家非常有争议的店,价格同比其他面馆高得“离谱”。而且老板很有脾气,性格古怪。他之前还给自己的面馆加10%的服务费,上海的面馆有服务费它还是头一家。(现在没有了)
他家的定价也很先锋,被很多人称为“智商税”,一碗没有肉的光面要29元,老板亲自炒的鳝丝浇头299元。
“老板限量烧”,这几个字体现他仿佛很爱惜自己的劳动力,他的工作很辛苦。他也不太喜欢搭理客人,难怪他想要收10%的服务费。
我们约上很懂吃面的管家先生一同来吃面,我们人多点了阳春面和老板限量烧的鳝丝和几款浇头。
阳春面,汤清味浓,先是闻到猪油的香气,接着是喝到菌菇熬出来的鲜。这一碗汤熬得滋味浓郁,又如此清澈,应该还用了蔬果去澄清汤色,光是这口汤就会让我时不时想来喝一碗。
面条口感超棒,在众多面馆里鹤立鸡群的劲道和脆口,是不用别人提醒,你就能感觉到他和别人有很大的不同。他们有自己的制面工厂,面条在制作中经过反复压制,做到根根分明,脆韧。
作为喝汤爱好者来说,表达对这碗面的尊重应该是捧起碗来咕咕喝光。前面说上海人的面馆讲究喝汤的少,这家是难得的汤也好面也好的面馆。
想起张爱玲爱吃阳春面,她的偏好是宽汤少面。不愧是张爱铃,姐可真会吃。
黄酱,很少店家原意花时间去做了,黄酱不是酱,而是上海地区对豆腐衣包肉的一种传统叫法。用豆腐皮包裹腌制后的猪肉焖煮,色泽金黄,有浓郁黄酒的味道。
豆腐皮软滑,咬下去肉感扎实,猪肉呈粉红色,光是肉眼就能看出是身世清白的好猪。不做过多的调味,滋味淡雅干净。他们家的味道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浓油赤酱,味道和色泽更为清雅,爽利。
辣肉是肉丁派,味道咸甜中带非常微弱的辣度,比较老派的味道。双菇面筋浇做得太好了,面筋软滑,每一个细孔都吸足了酱汁,咬下去铁汉都柔情。雪菜的口感清脆,咸鲜清甜口还有发酵的微酸,素鸡豆味浓郁,再放进面汤里吸收汤汁后咬下去爆汁的口感让人心跳加速。
来到了重头戏,太有争议了。老板限量烧鳝丝,鳝丝用的是野生鳝丝口感扎实有弹性,鳝丝爆炒后的香气浸润在一汪厚油里,撒上胡椒粉味道非常融合。香气圆融大气,即坦荡又克制。油给得足,香气丰富的同时还给鳝丝保温,温度是香气的关键。
这个价格贵是真的贵,但它的味道在上海算独一份,想吃还是只能来他家,心甘情愿,心服口服。
夏天到了,配一杯上海传统刨冰,给嘴巴解腻,给身体解暑,吃完身体轻灵,非常舒服。
整体吃下来得到了一桌人的肯定。
关于价格,需要参考不同人的恩格尔系数,每个人的爱好不同,有的人喜欢花钱买奢侈品,有的人喜欢吃得奢侈,有的人在养宠物上大手笔,只要花的钱能得到相应的心理满足,就是值得的,谁也不要管谁,是成年人的礼貌和分寸。
面馆是个有生命力和烟火气的地方,感谢上海有这么多的面馆的存在,在这样快节奏的城市里显得亲切包容,总有一家面馆可以收容漂泊的人的心和胃。
还有24小时营业的面馆,味道可能很一般,但是能在深夜时分慰藉饥饿和孤独的灵魂。
面馆也是一个能量供给站,是打工人在忙碌工作中见缝插针地吃一顿有滋有味的一餐,亦或是家庭主妇/夫,不想做饭的时候带着小孩去面馆松弛又美味地解决一餐……
既可以一个人吃的方便快捷,也可以约上好朋友轻松见“面”,这也是一种chill。无论是爱吃香浓重口还是清爽温厚,上海众多面馆总有一家能满足你。
在上海吃面也许是最贴近上海生活的一种方式。你可以和拼桌的老上海聊天。也可能遇到脸很臭的老板,也许是因为他们忙起来要兼顾每一位客人的需求,高峰期需要精神高度集中,难免态度上有些不耐烦,但是闲下来的时候她们又会和你嘻嘻哈哈说家长理短。
无论什么时候,好好吃饭把肚子填满,人就是幸福的。夕阳映照在静安寺上,目之所及熠熠发光,平凡的日子,平凡的自己也因此闪闪发光。
一日三餐,脚踏实地,也仰望星空。
